背景:
阅读全文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15年研究生考试《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日期:2014-10-08]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环境生态和全球变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掌握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态学、植物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性,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二)试卷结构

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读图分析、分析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概论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

2、天然环境、人为环境、地圈,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3、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分支。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

4、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二)地球和宇宙

1、恒星、银河系、总星系、太阳和太阳系、行星、卫星概念。

2、宇宙环境特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地球的海陆分布。

4、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时间与历法。地球自转的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天球坐标、地球公转的规律、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时间、历法。

5、地理坐标的确定与应用。

6、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海路起伏线、大陆岛与海洋岛。地球的圈层划分、地球的内部和外部构造、海路分布、地球表面基本特征。

(三)地壳

1、地壳的化学组成、地壳结构与类型、矿物形态及物理性质、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矿床和矿体、矿石与品味、矿产资源的特点与利用。

2、地壳运动概述、岩层的成层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3、地槽、地台、构造体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地槽-地台学说、地质力学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4、地质年代、地球上生物的演化与发展、地壳构造轮廓与古地理面貌的演变历史。

(四)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1、气象、天气、气候、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结构、空气湿度、水相变化;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辐射平衡、热量平衡、气候系统的能量种类、大气温度的时空变化、全球气候带

2、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蒸发量、大气降温过程、凝结核、降水强度、降水变率。

3、气压和气压系统类型、气流的形成和性质、全球气压分布和风带、季风环流、局地环流、气团、锋、温带气旋和反气旋、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

4、海洋的气候学特性、海陆分布与气候、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地形对辐射状况的影响、地形对气温与降水的影响、冰雪类型和分布、冰雪覆盖文化人影响、局地地面特性与气候。

5、气候分类法、低纬度气候、中纬度气候、高纬度气候、高地气候、森林气候、农田气候、城市气候、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

6、太阳辐射资源、积温、无霜期、降雨量、蒸发力和干燥度、生产潜力、风能资源。

(五)海洋与陆地水

1、水分循环及其成因、水分循环类型、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水量平衡方程、水量平衡的重要性。

2、河流、水系、流域、水位、流速流量、河流的补给、河川径流的形成与变化、河流的利用和改造、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3、湖泊概念与分类、湖水运动与水量平衡、沼泽概念、沼泽的形成与类型、沼泽的水文特征、沼泽的利用与改造。

4、地下水的蓄水构造、地下水的来源、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温泉、泉和井。

5、终年积雪区、雪线、冰川的形成方式、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6、海水的化学性质、海水的物理性质、波浪、潮汐和潮流、洋流、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

7、水资源的循环性的有限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水资源用途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水资源经济上的两重性、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利用和管理。

(六)地貌

1、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岩性、生物和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地貌的基本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营力、岩石、山地、平原。

2、风化作用的类型、风化壳、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物理风化、化学风化、风化壳的基本特征、类型及其分布、崩落与崩塌、滑落与滑坡、蠕动

3、流水作用、片流地貌、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流水地貌的发育。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片流作用与片流地貌、沟谷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谷地貌、河床地貌、河漫滩地貌、河流联阶地地貌、三角洲与河口湾地貌、流域地貌、流水地貌的发育。

4、喀斯特作用、地下水的分带与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与影响因素、地下水的分带与喀斯特作用特征、喀斯特地表地貌、喀斯特地下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5、风力作用、风成地貌、荒漠及其地貌、黄土的分布与特性、黄土的生成时代和成因、黄土地貌。

6、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冻土及其与成因、融冻作用、冻土地貌。

7、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波浪作用、潮汐作用、沿岸流作用、风力作用、河流作用、生物作用、海平面变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及地质构造的影响)、海岸侵蚀及其地貌、泥沙横向运动及地貌、泥沙纵向运动及地貌、山地海岸、平原海岸、生物海岸。

8、火山地貌的类型,玄武岩高原、中心式喷发、破火山口、火山塞

(七)土壤圈

1、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粒组、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类型、土壤空气、土壤养分、土壤酸度、土壤颜色、土壤温度。

2、风化作用与母质的形成、生物作用对母质的改造、土壤剖面模式、土壤剖面的变化、土壤的演进、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的成土过程。

3、土壤分类概述、发生学土壤分类、土壤分布规律、地带性土壤、隐地带性土壤、诊断层与诊断特征、分类体系与主要土纲、分类系统下的土壤分布规律。

4、土壤资源的特点、土壤资源的价值、土壤资源与人类文明、土壤侵蚀、土壤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污染、耕地占用、土壤改良的主要措施、土壤资源的保护。

(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生物环境、生态因子、限制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的环境改造作用

2、种群、种群的水平分布格局、种群的数量动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演替、生态位、群落的分类。

3、生态系统组分结构、营养结构、生产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平衡、形成机制、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4、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5、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的划分及其特点、生态农业、热岛效应
6、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计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现状、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九)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整体性规律的含义、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原始自然地理系统的形成、天然生态系统的形成、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

2、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3、地带性、非地带性、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水平地带分布图式、陆地自然地带、海洋自然带、垂直地带性、地方性分异因素、空间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4、土地的概念、土地分级、土地分类、土地资源及其评价、土地结构、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综合自然区划方法。

四、考试要求

(一)自然地理学概论

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3、熟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二)地球和宇宙

1、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2、熟悉地球的运动。

3、掌握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4、熟悉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三)地壳

1、了解地壳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矿物、岩石、矿床、矿产资源。

2、掌握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3、熟悉地壳运动学说。

4、了解地壳的演变。

(四)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1、了解大气的组成。

2、掌握水分和降水。

3、了解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4、掌握气候的形成及气候类型与气候变化。

(五)海洋与陆地水

1、掌握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2、了解河流、湖泊和沼泽、地下水、冰川、海洋有关知识。

3、熟悉水资源特性与利用。

(六)地貌

1、掌握地貌的形成因素。

2、了解构造地貌及地貌的基本类型。

3、熟悉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的成因与特点。

4、掌握地貌灾害与防治。

(七)土壤圈

1、掌握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了解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3、熟悉土壤的类型与分布。

4、掌握土壤资源。

(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理解生物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类型,理解限制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掌握光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温度对生物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空气与生物的关系、土壤与生物、生物因子的作用,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的环境改造作用。

2、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水平分布格局、种群的数量动态,掌握概念、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演替、生态位、群落的分类。

3、认识组分结构、掌握营养结构,掌握生产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掌握生态平衡、形成机制、理解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4、掌握主要特征、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理解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掌握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九)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3、熟悉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

4、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的应用。

五、主要参考书目

1、伍光和,田连恕等主编。自然地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周淑贞主编。气象与气候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杨景春。地貌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4、朱鹤健等。土壤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武吉华等。植物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李博等。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编制日期:2013年10月27日

我要咨询或发布信息 | 编辑:shasha511 | 阅读:
热门培训课程
热门培训课程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