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全文

2023年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招生简章

[日期:2023-06-23] 来源: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站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2023年招生简章

一、学校简介

云岭苍苍,日月遥望,沧江扬帆千里奔流;

旗山巍巍,春秋相逢,汀河开卷一路欢歌。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是扎根祖国西南边陲的国门大学,是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地区院校,是伴随着新时代改革发展春风崛起的应用型高校。学院位于气候宜人、生态优美、人文荟萃、物产丰饶的云南省临沧市。临沧毗邻缅甸,横跨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水系,作为云南五大出境通道之一,是中国进入印度洋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临沧市地区森林覆盖率超过70%,空气优良率100%,年平均气温18.5℃,是中国十佳绿色城市,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滇红茶”的故乡,也是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及“金海棠”奖颁奖活动的永久举办地,素有“天下茶尊、恒春之都、养生圣地”之美誉。

历史沿革与学校概况。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顺宁府立初级师范学堂、1918年开办的缅宁师范讲习所和1936年设立的双江简易师范学校。1978年,临沧师专班在澜沧江畔正式招生。历经临沧教育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多个发展阶段,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成为云南省最年轻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之一。

学校用地面积达1084亩,校舍建筑面积达35.04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14亿元,有纸质图书110.51万册,电子图书366万册,电子期刊和学位论文69.18万册,数据库11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322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13个。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数理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亚洲微电影学院、航空与轨道交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设14个二级党组织、51个党支部。本科专业33个。全日制在校生1.3万余人,生源遍及云南、山东、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23个省(市、区)。

现有教职员工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50余人,教授、副教授260余人,“双师型”教师150余人,博士、硕士360余人。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研究员、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陈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原校长骆小所教授等知名学者客座讲学;聘请著名艺术家斯琴高娃,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任志宏,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特聘研究员彭文斌教授,英国伦敦南岸大学、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张建国研究员等一批文化名家和资深教授到校执教;引进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部属院校“银龄计划”教授和柔性引进人才等高层次专家70余人到校服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成为全省同类院校的示范;聘请100余名来自行业或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多名教师荣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贴”专家、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云岭学者和教学名师、“省突”专家、“省贴”专家、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省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有省级教学团队14个,其中“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共2人,省级高层次人才8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学校先后获“云南省文明校园”“云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消防安全示范学校”“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十佳创业园”等荣誉或称号。1个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3个党总支和8个党支部获批云南省“一流党建”示范党组织。

找准办学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目标,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三性四群五工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坚守“立德与树人相长、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办学理念,秉承“立德修身、笃学尚行”的校训,不断彰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扎根临沧、立足滇西、面向云南、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成为红土高原高等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三性”即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四群”即着力打造服务中缅通道建设、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教师教育和新媒体新工科新农科四大专业集群;“五工程”即实施“个十百千万”五大工程,把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作为学校奋斗目标。

加强专业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发展。学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作用,培育和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新专业,是目前云南省最早开办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和新媒体艺术两个新兴专业的院校,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15个专业在2022年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被评为“C类”专业,“四大专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充分发挥学校科教优势,开展科技下乡、乡村教师培训等活动,强化扶贫扶智,助力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中远集团、中央新影集团、清华启迪、香港成龙国际集团、超星集团、甲骨文、达内集团、大疆、云南机场集团、临沧工业园区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8项;省级虚拟教研室培育项目1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项目2项,获批教育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21项。获批教育部“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建设院校、全国人工智能专业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力高校,获评中国高等教育“智慧教学创新应用示范单位”;获批“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获批全国1+X证书试点院校,开展无人机、集成电路、传感网、粮农食品安全、大数据财务、跨境电商等认证;40余名教师获省级或全国教学竞赛一、二等奖。

建校以来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达7万余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日益提升,升本以来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荣获世界级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60余项、省级奖项600余项。学校有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众创空间”“国际留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平台,获批“云南省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发挥区位优势,科学研究异军突起。升本以来,学校共立项科研项目40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1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4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244项。获批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型智库、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研究基地、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曾亮专家工作站、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和云南省教育厅创新团队各1个,建设澜沧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1个,设有中缅通道与环印度洋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研究院。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类学术论文370余篇,出版“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等学术著作50余部,获国家专利120余项,获省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其中省部级奖项2项)。

拓展交流渠道,对外合作成效明显。在教育部的直接关心下,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南大学自2019年起对口支援我校,两校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科学研究、教学科研资源建设等方面对我校进行全方位支援和帮扶。共有57名青年教师赴对口帮扶等高校脱产攻读博士学位,28名教师被选聘为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兼职博导和硕导,43名优秀学生被选派赴西南大学插班学习,多个专业多门核心课程与西南大学实现“同步课堂”。与临沧市人民政府签订市校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临翔区、云县、双江县等县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校地、校政合作迈上新的台阶。充分整合国际友好团体组织优势资源,与韩国、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保持友好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前往合作院校交换学习。2002年、2012年学校分别获批“云南省重点建设的华文教育基地”和“首批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学校”,设立临沧市人民政府“友好城市奖学金”,先后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500余人(其中缅甸侨生近350名);承担华文教师培训35期,培训缅甸等周边国家华文师资5000余人次;多次承办云南省侨办“缅甸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活动,参与1500余人次,有效促进中缅民心相通。

以师生为本,强化综合服务保障。图书存量稳步增加,完成学生宿舍修缮提升工作,推行食堂安全卫生“6T”管理;完成教育卫生“补短板”一期项目,建成总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亿元的基础设施,体育馆、综合训练馆、艺术教学实训楼、学生食堂等单体项目及附属设施投入使用;新建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3亿元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楼;完成国家二类田径场运动场的改造,持续完善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建设;校园规划用地面积增加到1623亩。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大学校园,一所山环水绕、春和景明、欣欣向荣、人文荟萃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矗立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成为临沧作为“天下茶尊,世界佤乡、恒春之都”的文化名片。

擘画新蓝图,推动新发展。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师生,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锚定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十四五”末,在校生人数达1. 6万人以上,综合办学实力与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服务发展能力、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国内外知名应用型国门大学;充分利用临沧市在连接中缅通道及环印度洋国家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不断彰显办学特色,力争到2035年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的奋斗目标!

滇西有嘉木,人文荟萃纵千古;

学府聚英才,学子砥砺骋四海。

二、招生计划

(一)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共计:800人)

1、云南省外本科招生计划:70人

省市 专业名称 招生类别 招生计划 学费标准(元/学年)
重庆 网络与新媒体 历史类 3 3400
新媒体艺术 艺术类 2 10000
音乐学 艺术类 2 8500
美术学 艺术类 2 8500
物联网工程 物理类 2 4500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物理类 2 4500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类 2 4500
四川 网络与新媒体 文史类 3 3400
新媒体艺术 艺术类 2 10000
音乐学 艺术类 2 8500
美术学 艺术类 2 8500
物联网工程 理工类 2 4500
数字媒体技术 理工类 2 4500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理工类 2 4500
贵州 网络与新媒体 文史类 2 3400
新媒体艺术 艺术类 2 10000
音乐学 艺术类 2 8500
美术学 艺术类 2 8500
能源与动力工程 理工类 4 4500
湖南 网络与新媒体 历史类 2 3400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物理类 2 4500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类 2 4500
山东 网络与新媒体 不限 2 3400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物理类 2 4500
数字媒体技术 物理类 2 4500
河南 网络与新媒体 文史类 2 3400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理工类 2 4500
物联网工程 理工类 4 4500
数字媒体技术 理工类 3 4500
河北 网络与新媒体 历史类 2 3400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类 3 4500

2、云南省内本科招生计划:730人

学院 专业名称 招生类别 招生计划 学费标准 (元/学年) 备注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文史类 30 3400 包括迪庆专项3人
小学教育 文史类 30 3400 包括迪庆专项4人
亚洲微电影学院 网络与新媒体 文理兼招 14 3400  
新媒体艺术 艺术类 24 10000  
管理与经济学院 审计学 文理兼招 30 4000 包括迪庆专项5人
会计学 文理兼招 30 4000 包括迪庆专项5人
物流管理 文理兼招 30 4000  
互联网金融 文理兼招 30 4000 包括迪庆专项5人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文理兼招 25 4000 包括迪庆专项3人
外国语学院 缅甸语 文理兼招 30 3400  
英语 文理兼招 30 3400 包括迪庆专项3人
教师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 文理兼招 30 3400 包括迪庆专项6人
特殊教育 文史类 30 3400 包括迪庆专项4人
数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工类 23 4500 包括迪庆专项3人
能源与动力工程 理工类 26 4500  
小学教育 理工类 30 3400 包括迪庆专项4人
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 茶学 文理兼招 30 4500  
食品质量与安全 文理兼招 30 4500  
应用生物科学 理工类 30 4500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 物联网工程 理工类 22 4500  
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 理工类 30 4500 包括迪庆专项5人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理工类 20 4500  
数字媒体技术 理工类 23 4500  
艺术学院 音乐学 艺术类 29 8500  
美术学 艺术类 14 8500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体育类 30 3400  
航空与轨道交通学院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艺术类 30 10000 须参加云南师范大学组织的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联考且合格

注:以上部分招生专业计划中包含迪庆专项计划、预科升学计划,最终招生计划以云南省教育厅公布的为准,详情可查看《云南招生》计划版和我校网站。

(二)少数民族预科(本科)招生计划(共计:150人)

招生类别 招生计划 招生范围 学费标准(元/学年) 备注
文史类 60 云南省 1400 包括乡村振兴专项10人
理工类 90 云南省 1400 包括乡村振兴专项20人

注:民族预科乡村振兴专项计划,招收原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原国务院挂牌督战未脱贫摘帽县及边境县所在州市(普洱市、临沧市、文山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怒江州、迪庆州的全部县区及丽江市宁蒗县、曲靖市会泽县、昭通市镇雄县)少数民族考生。

三、学校主要奖助学措施

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奖、助、贷、勤、补、免等助学体系。

(一)奖学金

学校在贫困学生认定和建档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每年学生个人素质综合测评设立国家奖学金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省政府奖学金6000元、省政府励志奖学金4000元,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2000元、二等1500元、三等1000元和单项奖(社会工作奖、创新奖、学习进步奖、比赛奖、道德风尚奖)。

(二)助学金

学校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设立国家助学金一等3800元/年、二等2800元/年;学校助学金一等1500元/年、二等1000元/年、三等800元/年;社会筹措的励志助学金500—5000元/年不等。

(三)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含预科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的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四)勤工助学

学校在各处室、中心、图书馆、各学院设置了勤工助学岗位,经济困难学生可通过课余时间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既在能力上得到锻炼,也获取一定的报酬。

(五)特殊困难补助

学校针对在校期间特殊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及学生本人或家庭遭遇突发事件导致困难的学生进行特殊困难补助。

(六)绿色通道

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先按规定程序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上述“奖、助、贷、勤、补”等不同的措施进行资助,确保每一位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

四、学院简介和招生专业简介

(一)教师教育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有二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累计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一万余名,目前设有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本科、学前教育专科专业。学院现有40个教学班1800余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本科专业通过云南专业综合评价,达到“全国平均水平”C等。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7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1人,硕士及以上教师51人;“双师型”教师40余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沧江”系列人才3人,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省级科研平台、有省级科研项目两项、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近五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及教材20余部、主持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100多项,教师和学生在校级、省级以上教学技能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励50余项。

教师教育学院以“博学正身”为院风,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人文素质。学院建有“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实训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学前、特教教师综合素质训练中心”、“全纳儿童教育能力提升实训平台”,有幼儿园仿真模拟活动室、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训室、学前美工实训室、蒙台梭利教学实训室、感觉统合训练室、言语语言康复实训室、听觉康复实训室、自闭症与多动障碍实训室、认知障碍实训室、电钢琴实训室、民汉双语习得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20余间,仪器设备总值800余万元,有“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及“校企合作”教学科研实训基地40余家。近年来,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事业单位录取率超过50%。学生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9%以上,学生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赢得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1)学前教育专业

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适应国家和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立足临沧、面向云南,培养能扎根边疆民族地区,秉持融合教育理念,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高尚的师德品格、浓厚的幼儿教育情怀、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过硬的综合保教实践技能、良好的幼儿园班级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在学前教育领域从事保育教育及管理工作的幼儿园骨干教师。

发展过程中,本专业注重把专业认知、教学观摩、模拟教学、岗位实践、学训互动等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体六翼”的课程体系,“三性四化”的专业办学定位和“一花五叶”的办学思路。教师队伍双师化、开放化、多元化,课程设置彰显实践、综合、融合,教材选用优新、实用,测试规范、多元、综合,就业突显宽口径、高质量、可持续。办学过程中,以求真、务实的办学态度,坚持“四段三点”的育人途径,强化“全程实践、协同育人”的育人过程,形成“一体化三融合五共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管理、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玩教具制作、幼儿园教师口语、钢琴、幼儿教师美术技能、幼儿舞蹈与创编、儿童文学与表演、幼儿园协同教育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幼儿园教师、幼儿园保育员、早教机构教师、教育(学前教育)研究人员、事业单位文职、教育机构管理人员等。

(2)特殊教育专业

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适应国家和地区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立足临沧、服务云南,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师德修养、深厚的特殊教育情怀,具有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教学及康复训练所必备的知识、原理、技能和方法,有较强的教学、综合育人、班级指导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从事教育教学、教研、康复训练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注重专业认知、实习见习、学训互动等环节有机融合,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为学生毕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持续贯彻“博爱铸魂,助残爱残”专业思想、实施“一专多能,多元化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围绕核心,普特融合”课程模块,贯穿“一、二、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以滇西为主的边境民族地区培养了百余名专业人才,毕业生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教研能力强、综合能力突出,得到用人单位认可。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生理与病理学、特殊儿童康复概论、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发展障碍儿童教育、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行为矫正技术、特殊教育学校学科教学法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康复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残疾人事业发展机构管理人员等。

(二)文学院

文学院有四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其中普通本科办学历史十多年,累计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三万余名。设置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文科)2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余人,是同类院校中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高的文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11人(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26人,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占比69%,博士1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40人;聘请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银龄教授3人;外聘市内行业专家19人,其中正高级3人,副高级16人。近五年来,获得云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3项;多人获得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省语言文字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称号;承担国家级、省级、市厅级、科研课题和教改项目50余项,其中云南省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各一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教师获云南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中华经典讲解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和指导教师奖32项、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60多名学生获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和云南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

学院有微格教学实训室、语言测试与训练实训室、智慧书法实训室、粉笔字实训室、新闻采编实训室、摄录实训室、政务和文秘实训室等22个校内实训室和39个校外实习基地;设有语言应用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等校级科研平台。

文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新文科”“新师范”为统领,实施“国家学历+专业技能+职业资格+综合能力”培养模式,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锤炼,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强化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凸显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推科研、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和数字素养培育,将人文精神、数字素养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学生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报考硕士研究生辅导培训,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不断提高,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位列同类院校前茅。办学成就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自2019年起,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全面对口支援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优秀学生进入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交换学习。

(1)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基础最雄厚的优势专业之一,办学四十五年来,为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优质人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本专业立足滇西、面向云南、辐射全国,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数字素养、较高的审美品位以及健康的心理和体魄,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专门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大学写作、人工智能。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学)、文化新闻出版部门、科研机构等从事语言文字处理、文化宣传等工作。

(2)小学教育专业

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文科方向。本专业适应云南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扎实的学科知识,掌握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与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工作,及从事小学教育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训练、班级管理与活动指导、家庭教育指导、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写作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服务工作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秘人员等。

(三)数理学院

数理学院有四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累计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二万余名。目前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理科)、能源与动力工程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300余人。现有专职教师3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博士、硕士26人,云南省青年拔尖技术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3人,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云南省优秀教师1人,临沧市科技创新人才5人。学院引进“银龄计划”华中科技大学教师3人,西南大学2人,柔性引进云南省“云岭学者”1人、云南师范大学退休教师1人和华中科技大学在职教师3人。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市厅课题23项,校级项目18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有30余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等检索和收录;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获专利30余项。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70余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设有临沧市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24个,设备价值1100余万元;校外实训基地34个。

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70余项,其中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7项、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国家奖3项,云南省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奖项6项、云南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4项,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赛区银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云南赛区三等奖1项,云南省“铭鼎杯”模拟求职大赛三等奖1项。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数学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及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运用数学理论和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及团学工作,能在中学、教育机构等专业领域从事数学学科教学、教研及管理的优秀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拥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5人;博士3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市科技创新人才4人。获得各类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比赛、竞赛、优秀教师称号等130余项。本专业实施校政、校校合作育人,与临翔区政府、云县等地方政府和中学建立实践教育体系;学生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国家师范生微课大赛和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与超星集团合作,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开展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实施全程学习的导师制,从专业知识学习到科研实践训练,以及生活、思想、考研、就业等各个环节给予学生直接的指导。

主要开设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实变函数论、抽象代数、数学建模、数学实验、运筹学、统计学原理、应用回归分析、数学软件应用、初等数学研究、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学数学综合实践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等。

(2)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水电能源、太阳能新能源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应用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水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的技术应用、设备检测、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是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专业实验室24个,仪器设备总值1170余万元,是我校实验教学条件最优越的专业之一。同时,专业依托教育部银铃计划,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南大学4名退休教授到我校全职任教。现有专业教师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9人。教师团队主持国家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教育厅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15项。

主要开设课程:工程制图、CAD软件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及电子技术、电工及电子技术实验、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热工基础实验、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基础、流体力学、流体力学实验、自动控制原理、能源动力测试技术、水轮机、水轮机课程设计、水轮发电机原理、水轮发电机原理课程设计、泵与风机、泵与风机课程设计、太阳能光伏发电原理、太阳能光伏发电实验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本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口径宽,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包括,国有电力企业、新能源企业和考研升学等。

(3)小学教育专业

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理科方向。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扎实的学科知识,掌握系统小学教育理论与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的自我专业发展能力,专长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工作,以及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按照“厚基础、重德育、强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小学数学教师为主,培养小学全科教师为辅,开设数学、自然科学、汉语、艺术和体育等学科的课程。目前有共享型微格教室、语言测试与训练室、三笔字实训室等17间专业实训室。

主要开设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等数论、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技能训练、小学数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书写技能训练、教学简笔画、班级管理与班队活动设计、音乐基础、美术基础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小学数学教学、小学全科教学及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

(四)亚洲微电影学院

亚洲微电影学院于2013年9月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临沧市人民政府和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联合创办,是全国唯一的微电影学院,是校企、校政合作的典范,是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重点打造的特色学院和品牌学院,是每年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主要承办单位之一。学院以“尽精微•致广大•泛崇光”为院训,坚持应用性、开放性、前沿性的办学思路,倡导:见微知著,精益求精,以工匠精神铸就时代精品。

香港成龙国际集团为学院赠送了价值100多万元的影视拍摄车一台;常务副院长斯琴高娃捐款50万元设立“斯琴高娃奖学金”,每年捐款20万元设立“斯琴高娃微电影奖学金”;云南启迪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设立“启迪助学金”;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激励青年才俊实现自己的“微电影梦”。

2019年,亚洲微电影学院党支部被云南省委教育工委选树为“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2020年,亚洲微电影学院党支部被云南省委教育工委选树为第二批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2022年,亚洲微电影学院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亚洲微电影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38人,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5人博士在读。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比35%;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97%。聘请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担任常务副院长,终身教授;聘请了59名全国知名学者、艺术家为客座教授、艺术指导。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立项2项,云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云南省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2项,云南省教学成果奖项1项,云南省质量工程项目4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3部,公开发表学术(教研)论文30余篇。教师拍摄制作的影视作品在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全国纪录片大赛等节展获奖30多次;教师制作的多部纪录长片在西藏卫视《西藏诱惑》栏目播出。思政微纪录片《青春的旋律》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多名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

学院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投资1860多万元建成新媒体实训中心和滇西少数民族文化数字传承与保护实训中心,下设12个实训室,配备了BMPC4K电影数字摄影机、佳能高配单反摄像机、大疆无人机、全景视频航拍器、苹果非线性编辑工作站、影视灯光、录影棚、阿莱16毫米电影胶片摄影机、老式线性剪辑台、电影放映机等设备,建立从创意、拍摄、剪辑、制作、运营、播出等完整的新媒体作品生产发布体系,能有效支撑网络与新媒体和新媒体艺术专业所有实训课程,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媒体人才提供实训保障。学院与中央民族大学共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人才培训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创作与拍摄基地”,与云南大学共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影视人类学实验室”;设有“亚洲微电影学会”“亚洲微电影研究院”“亚洲微电影学生社团”“斯琴高娃工作室”“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院”等平台;是临沧市新媒体联盟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新媒体联盟、中央新影集团、临沧市融媒体新闻社、临沧市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临沧华业庄园等20多家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不断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学院积极顺应行业发展新变化,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媒体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不断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通过“人文、艺术、技术”交融的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培养具备新媒体策划、创意、制作、传播、运营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新媒体人才,形成了“党建引领、校企融合、影视融入、课证融通”的办学模式及“名家引路、岗课赛证融通”的培养模式。近5年来,学院通过承办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微电影高端论坛、全国大学生微电影讲座、广州“金红棉”国际纪录片影展、云南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校园星计划、高校短视频实战班、剪映创作营等活动,举办斯琴高娃微电影奖暨“汀鹭奖”影像创作大赛、民族志摄影比赛、微电影剧本创作比赛、“滇西朗读者”等活动,师生用镜头反映伟大的新时代,作品成果丰硕,积极参加亚微节、大广赛、学院奖等节展,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23项,省级奖4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全国企业金奖1项,国家三等奖2项,国家优秀奖12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18项,省级三等奖38项。

(1)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基础知识,具备新媒体运营思维和内容创意输出能力,能在各类媒体机构从事媒介内容创意与制作、媒介项目策划与运营、媒介用户分析与管理、新媒体推广与策略优化等相关工作,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水平传媒专业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建立了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开设传播学概论、视听语言、非线性编辑、摄影基础、影视摄像基础、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等;专业发展必修课程主要开设融合新闻学、融合新闻作品创作、网络新闻编辑、新媒体短视频运营与管理、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平面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数据分析与运用、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国际传播、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等;专业发展选修课程主要开设纪录片理论基础、影视剧作基础、影视包装基础、影视人类学、数字影像处理、东南亚概论、南亚概论、南亚东南亚电影分析、新媒体传播概论、新媒体语言、媒介素养等。

毕业生就业领域:新媒体技术相关领域、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企事业单位、融媒体中心、新闻出版单位、自媒体公司、广告公司等。

(2)新媒体艺术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新媒体艺术和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具备新媒体艺术作品创意与设计、制作与展示、新媒体运营与管理等能力;能在政府宣传部门、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企事业单位,互联网新媒体、移动APP、虚拟现实艺术等领域从事创意策划、开发设计、运营与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新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中外设计史、新媒体艺术概论、摄影基础、新媒体图形图像设计、摄像基础、视听语言、非线性编辑、动画设计基础、分镜头脚本设计、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发展必修课主要开设新媒体短视频创作、影视剪辑编辑艺术、新媒体文案写作、新媒体运营与管理、声音设计、灯光设计、新媒体交互设计、微电影创作、影视后期调色、新媒体动画创作、新媒体艺术实践等;专业发展选修课程主要开设多媒体装置艺术、数字技术和应用、影视人类学概论、纪录片创作、无人机航空拍摄技术、虚拟摄影、VR全景摄像、AR设计与制作、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新媒体视效制作、新媒体节目包装、数字影像处理、交互艺术作品合成等。

毕业生就业领域:各级融媒体中心、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各类新媒体公司、创新企业,影视公司、动漫公司、微视频等。

(五)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学校四大专业集群整体布局中着力打造的新工科专业群的核心学院,专业设置与国家和区域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同轨同向。专业定位服务于区域信息技术发展,对接智慧城市、大数据产业、电子信息、数字媒体、人工智能等应用领域。目前有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机器人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7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746人。其中,物联网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字媒体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在云南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评C类专业。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2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43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5人;有云南省优秀计算机教师1人,临沧市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团队1个,科技创新人才1人,学校“沧江系列”高层次人才5人,从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引入“银龄教授”5人,助力专业学科领域的学术梯队建设,指导团队开展前沿性研究。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技能拓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建。近三年,学生在全国无人机职业技能比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云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竞赛等省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屡获佳绩,获各类竞赛国家级一等奖1个;国家级二等奖6个;国家级三等奖9个;省级一等奖4个;省级二等奖19个;省级三等奖32个,获奖学生百余人。全体教师爱岗敬业,以培养人才为已任,共同努力,“玉汝于成”。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学院崇尚“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开发和拓展学生实践能力。校内建有人工智能与嵌入式实验室、电子电路模拟仿真实验室、轨道交通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实训中心、数字媒体技术实训室、软件技术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室18间,实验实训设备价值2013.64万元,可满足学生课程实训、专业实验、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需要,也可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竟赛演练、第二课堂拓展等支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先后与清华启迪、北京赛佰特、百科荣创(北京)、北京华清远见、上海海文、达内集团、广东泰迪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新型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形成专业学习、技能培养、项目实战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物联网工程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物联网理论知识,掌握物联网技术工程领域的设计、开发、实施和维护等技能,具备物联网系统集成及应用开发的技术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物联网导论、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计算机网络、C#程序设计、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网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与设计、电路设计、Android开发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各企事业单位的物联网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工程监理、物联网应用开发岗位;物联网企业的产品测试、运维、营销和技术支持岗位;物联网相关企业的教育培训岗位。

(2)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轨道交通信号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养护、管理及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改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领域胜任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现代轨道通信技术、工程制图、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铁道概论、铁路信号基础、调度集中、轨道信号工程设计、区间信号及列车运行控制技术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核心岗位包括铁路行业相关的研究院、设计院、铁路局、工程局、地铁公司、信号工厂、相关研发单位;一般就业岗位包括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公司、企事业单位;拓展就业岗位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研发、计算机系统设计、计算机系统集成等,亦可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

(3)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无人机产业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岗位需求,掌握无人机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系统研发、系统操控与组装调试等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能够从事无人机产品研发、应用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控制理论基础、无线通信技术、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无人机构造与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技术基础、无人机智能飞行与开发、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无人机应用系统开发、无人机操控技术、无人机装配与维护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在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无人机应用研发、无人机操控和运维,以及无人机行业营销及技术支持等岗位。

(4)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掌握与数字媒体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在互动媒体、移动媒体、媒体网络、新媒体工程等领域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美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电脑插画、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游戏技术基础、数字视音频技术、Unity3D、摄影摄像技术、计算机三维建模、动画原理与技术、游戏设计与开发、摄影摄像技术、虚拟现实开发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新闻媒体机构、文化传播机构、影视制作公司、游戏软件公司、动漫设计与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政府机构、教育与培训机构等行业,从事动画制作设计与开发、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影视制作、广告设计、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

(六)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有三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依托区位优越的自然禀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着力培养符合云南省和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学院现有茶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生物科学3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45人,教授17人,副教授14人,讲师8人,其中引进教育部“银龄计划”西南大学知名教授6人,华南理工大学知名教授1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含博士生1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28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8.9%;有来自合作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一线技术专家和国内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的外聘教师22名。7名教师被聘为西南大学兼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院建有西南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硕士专业实践基地,获批教育部“1+X”粮农食品安全评价职业资格证考点单位;立项云南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1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校级一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

学院注重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建设有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红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云南省曾亮专家工作站、临沧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生物资源研究中心、校级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主持中央财政、云南省财政项目。教师科研课题立项57项,其中省部级课题14项、市厅级课题2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核心期刊50余篇,被SCI收录11篇,出版教材和著作3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获临沧市科技创新人才8人,获临沧市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现有茶学、生物、食品等专业实验实训室32间,实验室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2000多万元,其中茶叶生产、加工系列实验室设施条件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建设有CMA分析检测中心。

学院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与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临沧市农业农村局、临沧市林业科学院、孟定海关、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正邦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校外实践基地30余个。与滇红集团合作获“云南省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优秀典型案例。

学院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云南省植物组培、茶艺技能大赛、咖啡冲煮大赛等技能竞赛活动。依托学校青年创业示范园,支持学生创业,成功的创业项目有“绿野园林种植体验中心”、“茶叶销售体验店”、“云上生活咖啡馆”。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小组科研活动并发表科研学术论文多篇,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奖9项,省奖18项。

2019年开始,西南大学对茶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生物科学的专业建设进行全面指导,学生可以分享西南大学精品课程、可以聆听西南大学教授现场授课、可以参与科学研究。目前,在教育部高教司帮扶下,已经有9名优秀本科学生到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进行交流学习。

(1)茶学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茶学专业是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创办的特色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主要培养茶园栽培、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市场营销、茶艺茶道与茶文化传播等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茶学专业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博士8人,有教育部“银龄计划”西南大学教授全职开展部分核心课程的教学。教师团队具备较强的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云南省“三区”科技特派员3人。

茶学专业秉承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为宗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有一流的实验实训设施,主要有茶叶生化实验室、茶叶初加工实验室、茶叶深加工实验室、茶叶审评实验室、茶艺茶道实训室等32间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总值达2000余万元。有茶叶深加工中试生产线一条,拥有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红茶科技创新基地和临沧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生物资源研究中心3个科研平台。

茶学专业充分利用临沧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滇红茶之乡、天下普洱第一仓、云南省最大的产茶市等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用融合”、“科研反哺教学”、“工学交替”之路,与云南滇红集团、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等茶叶企业合作办学,让学生在茶学各领域得到深入的学习与实践,培养的学生应用能力强,深受茶叶行业、企业的欢迎。

茶学专业得到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对口帮扶,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多优质教学资源,优秀学生可交换到西南大学学习,同时在考研深造、交流学习方面有更多的优势。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学校、茶叶企业、茶文化传播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升学等。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绿色食品”大健康产业及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践、科研训练以及毕业实习等培养环节,让学生掌握食品生产加工技术、食品检测和分析、食品安全与管理以及食品标准与法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食品生产、加工、检测、质量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在相关企业、检验机构、监督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监督管理、生产管理、经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有专业教师20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11名。拥有食品理化分析、农产品加工与检测、农兽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检测等实验实训室30余间,与中国海关(孟定)合作共享国家坚果重点实验室,建立“1+X”粮农职业资格证考点平台一个,建成CMA认证实验室一套,仪器设备总值达2000余万元。拥有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临沧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生物资源研究中心2个科研平台。

主要开设课程: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添加剂、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综合检测中心、临沧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临沧市农业农村局、孟定海关综合技术中心、正邦集团、滇红集团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毕业生可在各级海关、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等机构从事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分析检测、质量监督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在食品企业、食品餐饮业从事食品原料及相关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质量检测、质量管理、质量认证等应用技术和管理工作。

(3)应用生物科学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是学校四大专业集群之一“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的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农理结合,面向新农业,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植物与微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和应用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热爱农业,毕业后能够在生物、农业、林业等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未来五年能够成长为生物、农业及其交叉领域的技术骨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中坚力量的技术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专业核心课程: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食用菌栽培技术、现代植物育种技术、植物细胞工程、现代天然产物分离。

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团队19人,校内教师13人,兼职教师6人(均为副高以上职称),生师比12:1,教授4人,副教授3人,博士3人,高级职称占比53.85%;临沧市科技创新人才3人,校级人才3人,“三区”科技特派员3人。教师团队承担云南省重点项目1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项目5项,教育厅项目12项,获得专利4项。近5年发表论文近60余篇,编写教材和专著8部,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实验实习条件:现有实验室面积近2000M2,建有植物学实验室、植物生理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分子遗传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色谱室、咖啡烘焙室等实验室20余间,设备总值超1000万元。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下属4家研究所、临沧市林业科学院、临沧市农业农村局、孟定海关(国家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云南源临尚品食品有限公司、临沧燕语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成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5个,保障学生实习和专业见习的顺利开展。

毕业生就业:本专业于2018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216人,202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1.42%,高质量就业占比近20%,升学率14.3%;2023届毕业生升学率达33.3%。毕业生还可到生物与农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农业企业、生物企业、第三方环境检验检测机构等单位就业。

(七)管理与经济学院

管理与经济学院成立于2016年8月,2023年开始面向全省招生,前身为2009年设立的经济管理系。截至2023年3月,学院有校内外专兼职教职工118人,其中专任教师88人,外聘教师30人(其中银龄、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8人),有正高职称20人,占比16.95%;副高职称30人,占比25.42%;教师队伍中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85人,占比72.03%,其中博士5人,博士在读5人;有“双师双能型”教师60人;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3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发展速度和规模明显加快,本科专业数由建院时的1个增至7个(含暂停招生的3个),本科生人数由原来的133人增至1337人(不含专升本),学生年均招生增长率为125.50%,现有在籍全日制学生3352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近年来,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切实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先后被学校评为“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基层党建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消防安全先进单位”等。

教师科研成果丰硕。据统计,2016至2022年,管理与经济学院教师发表论文共235篇,其中核心期刊21篇、一般期刊214篇;申报并立项课题共5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省级课题17项、市级课题20项及校级课题11项;出版教材共53本,其中主编教材46本、参编教材7本;出版著作共13部,其中主编著作6部、参编著作7部;申报专利共7项。教师撰写的多份决策咨询报告被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专版刊发,并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

实习实训条件良好。建有教育部产教协同云财务实践教学中心、云审计实训室、大数据及智能审计实训室、审计机器人虚拟仿真实训室、云会计实训室、会计会电实训室、会计仿真模拟实训室、出纳实务实训室、财务共享实训室、金融经济管理实训室、智慧物流VR&AR虚拟仿真实训室、商务礼仪实训室、三维仿真导游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工商企业管理实训室、ERP企业沙盘模拟实训室、市场营销实训室、汽车制造与维护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设备总值1500余万元。校外与金蝶(中国)软件公司、深圳京才科技有限公司、昆明中环众审(亚太)、泰庆、天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昆明中远物流公司、京东物流(华东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泰国曼谷猎鹰物流公司、临沧耿马(孟定)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临沧工业园区,临沧鑫源锗业公司(上市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临沧市分行、太平洋证券临沧旗山营业部等建立了66个实习实训基地。

学生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广阔。一是学生可共享教育部确定的挂钩对口帮扶我校的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和国家中西部协同发展帮扶院校的教学名师的有关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和北京超星集团等提供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相关资源。二是学院鼓励和支持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还为学生提供教育部“1+X”证书(会计、财务、电商、物流等)以及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考试机会。三是可以定向推荐到省外沿海发达地区、云南省昆明市及各地州(市)联合办学单位就业。四是学院为有志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相关平台,学生还可以在学校青年创业园、众创空间和临沧工业园区创业园、临翔区创业园实习实训。学院努力打造“两个重点学科三大专业群落”,构建特色鲜明的两个一流重点学科,协调抓好以会计学和审计学为主的财经类专业群,以互联网金融为主的金融类专业群,以物流管理为主的电商物流类专业群建设。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制度为先、师生为本、育人为首、学术为魂,着力推进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学科与专业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融合、“岗课赛证”融合。切实抓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招生就业工作,为学生的成功成才奠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1)审计学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第二批获准开办的专业,2018年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在审计学专业中排序第二,2019年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为C级(达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获批“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培养具有审计、会计、财务、税收、法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有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审计技能,能够从事财务审计、管理审计、IT(信息技术)审计、大数据审计、智能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互联网审计和司法鉴定、资产评估、咨询服务及相关管理工作,掌握“审计+小语种”从事跨境审计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会计学原理、审计学原理、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内部控制、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绩效审计、舞弊审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司法会计、审计准则与法规、资产评估、计算机审计、大数据审计实训、审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主要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机构、资产评估公司等从事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咨询服务等工作,在相邻国家的投资企业、子公司、分公司等跨境执行审计业务。也可到中、高等职业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会计学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的知识,具备会计核算、云会计及会计信息化、涉税业务处理及税务筹划、投融资、资产评估、成本与管理会计、公司战略策划与风险管理等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大数据财务分析、会计职业道德、税法、统计学原理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企业、事业单位、机关、金融保险部门、证券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上市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从事会计、审计、税务、财务管理、投资、融资、理财服务等工作,中、高等职业院校从事财务会计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3)物流管理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沟通技巧和良好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具备物流管理基本知识,通晓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国际物流运营规程,熟悉物流中心、仓储中心、电商物流、智慧供应链、冷链物流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决策,具有扎实外语能力,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及跨境物流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特殊要求的“精操作、懂管理、善经营”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物流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学、税收管理、财务管理、国际贸易、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概论、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国际物流实务、物流地理、物流英语、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技术、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仓储管理、跨境电商物流管理、智慧物流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毕业生可在境内外现代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及物流园区、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事业单位从事物流、跨境物流以及其他综合管理工作。核心就业岗位有物流企业管理岗位、物流会计岗位、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操作员等。一般就业岗位有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的订单管理、配载、线路调度、物流加工管理等工作。也可到中、高等职业院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

(4)互联网金融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掌握现代金融学理论、金融科技和创新型互联网金融工具,熟知国内外金融学科的发展动态,具备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既懂IT技术、金融学,又有互联网思维”的专业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金融科技综合实训、经济学原理、金融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金融衍生业务、证券投资实务、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发、信托和租赁、互联网保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法规、互联网安全管理、东南亚金融市场概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计量经济学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品开发及营销;证券行业的证券经纪人、客户经理、证券分析师、职业交易员、投资顾问等;金融科技领域的策略研究员、算法交易研究员、量化开发工程师;商业银行领域的各类技术及行政岗位:金融监管部门的技术岗、行政及管理岗位;中高等职业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八)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是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声誉良好的学院之一。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1人,硕士23人。现有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专科)、法律事务(专科)等专业,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率达95%。

学院始终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类社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会,开展“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系列活动。组建“法律援助先锋队”打造“一院一品”特色服务。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技能、调研报告、模拟求职等比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形成了开放的办学格局,与地方党政机关、中小学校、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成5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充分发挥毗邻缅甸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任务,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学院教师近年来主持立项国家社科项目3项,省部级研究项目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学院将秉承“明德尚法,敦行自强”的院训,传承“致公致远,至真至善”的院风,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努力培养更多“品格优秀、基础扎实、技能娴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具备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教育情怀;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及管理工作能力,能胜任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以及能在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法学、政治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中小学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九)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前身为1978年临沧师专英语班,1985年成立外语系,2016年升格为外国语学院,属于学校成立较早的教学院系,学校依托外国语学院申报建成“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和“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办学40多年来,为临沧市和云南省各类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培养和输送了4000余名毕业生。长期以来,为社会各级政府部门、企业提供各类英语、缅甸语、泰国语、老挝语、越南语培训及口、笔译服务,为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外国语学院现开设有英语、缅甸语2个本科专业和应用外语(缅甸语)、应用泰语2个专科专业。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属于国家和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缅甸语专业属于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应用泰语和应用外语(老挝语)专业属于云南省财政扶持专业。学院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先后同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缅甸曼德勒外国语大学、缅甸曼德勒大学、泰国程逸皇家大学、泰国博乐大学、泰国百柳皇家师范大学开展了国际教育合作。自2012年起每年选送缅甸语、应用外语(缅甸语)、应用泰语专业学生到缅甸和泰国留学、实习或攻读本科、硕士学位,至2020年9月止已送出98名学生出国留学,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在国外都找到了高薪工作。

外国语学院有着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现有各语种专兼职教师45名(其中专职教师33人;东南亚语种教师11人),教授3人,副教授26人,75.6%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外聘教师4人;华中科技大学银龄教师1人。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近五年来,外国语学院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科研、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20余项(其中东南亚语种项目10余项);编写出版东南亚民族研究专著2本、英语教材/专著14本、东南亚语种教材8本、傣绷文教材1本;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成立了“东南亚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与传承保护工作室”。

外国语学院根据“以语言教育为基础,构建专业知识平台,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外语类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外语类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以及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为目标,特别是以服务中缅通道建设为重点,实施“外语+专业技能”、“英语+东南亚语”和“2+1、3+1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为目的,注重实践教学和实训,有同声传译室、语音室、视听室、缅甸文化体验中心等省内一流的教学实训条件,在边境地区各涉外单位和企业、中小学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余个。

(1)英语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以英语语言基础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为基础,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跨学科语言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技、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能主动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英语专门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能独立从事以英语为主要职业语言的工作,对学科知识、实践操作有一定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学科英语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的学科专业英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语音、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英语、跨文化交际、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语言学概论。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学校、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党政机关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外事部门、涉外企业、旅游行业等。

(2)缅甸语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实施“缅语+职业岗位能力知识”“缅语+英语”“3+1国际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缅甸语语言基础知识,知晓国际贸易、涉外法律、对外汉语教学和旅游等涉外事务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缅甸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文学、历史、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初步具备缅甸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和能力,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能从事涉缅经贸、旅游、翻译、文秘、缅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基础缅语、缅语听力、缅语口语、缅甸国家概况、高级缅语、缅语阅读、缅语语法、缅汉互译理论与实践、缅甸文学作品选读、经贸缅语、缅文写作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政府涉外部门、涉外企事业单位、军队、公安等部门和境外从事涉缅经贸、旅游、翻译、对外汉语教学等工作。

(十)体育学院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于2016年设立,其前身是成立于2013年的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201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招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现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1个,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17人。2022年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在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中评定为C类专业。

体育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立德修身、笃学尚行”校训、紧紧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办学定位,着力打造体育教育培养特色,办学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专业人才已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中层骨干和行业中坚力量。

体育学院围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任务,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云南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云南省射击射箭特色学校、临沧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临沧市体育项目裁判员培训基地。

体育学院现有教师32人,其中在编教师26人、银龄教授2人、高层次人才4人;具有正高职称7人(在编4人,银龄1人、高层次人才2人),具有副高职称14人(在编11人,银龄1人、高层次人才2人);具有硕士学位24人,在读博士2人。有国家B级裁判1人,国家一级裁判员13人,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教师专业涵盖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健美操、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民族体育等。

近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学校体育学》获批云南省课程思政示范立项;获批云南省教育厅项目立项5项,临沧市课题立项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有校级教改项目立项13项,其中校级C类课程2门,校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获批实用专利18项;参与出版专著及教材副主编20余部;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体育比赛获奖41人次。

体育学院建有运动人体科学实训室、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中心、龙狮实训室、健身训练中心及各运动项目实训场地6万多平方米,提供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训。

体育学院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1家,其中中小学11所(临沧市民族中学、临沧市临翔区一中、临沧市第二中学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各类运动培训机构及协会8个,政府部门2个,充分满足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及多元实践需求。

体育学院学生获得国际级体育比赛奖项3项、国家级体育比赛奖项16项、在省市级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奖100余人次。2016年代表临沧市参加云南省舞龙锦标赛及全省农运会,获得竞速舞龙一等奖;2018年代表临沧市参加云南省十一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在舞龙比赛中荣获障碍舞龙第一名、自选套路第二名;参加云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大学组获2块金牌、1块银牌;参加云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组获金牌16块、银牌13块、铜牌11块;在其他云南省青少年竞标赛获金牌3块、银牌3块、铜牌3块;2022年代表临沧市参加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1金、4银、18铜。

体育学院重视教风和学风建设,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018级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中有1人考取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高质量就业学生占32.5%;2019级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中有1人考取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生就业竞争力强,社会和学生家长满意度高。

体育教育专业

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立足滇西、服务边疆、面向云南,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师德和教育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现代教育及健康理念、扎实的体育学科知识、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体育素养,能够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健康教学学、运动训练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法与技能训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中学心理学、中学教育学、田径、体操、武术、球类、健美操、游泳、体育游戏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健身指导员、体育培训机构及体育机关和体育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人员。

(十一)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有21年高等教育办学历史,现有2个本科专业:美术学(师范)、音乐学(师范);3个专科专业: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学生644人。

学院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13人(含教育部银龄计划及柔性人才引进5人)、副教授15人、讲师5人、助教2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占比46%。学院有一栋面积为3247平方米美术实训楼,一院面积为10471平方米音乐实训楼和无麦音乐厅,一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澜沧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实训条件能充分满足艺术专业学生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及实训需求,校外有13个稳定的见习、实习基地。

艺术学院的两个专业属于“教师教育”专业集群,承载着推动边疆民族团结进步、服务边疆民族教育、传承边疆民族文化的重任。办学以来,坚守“教育兴边”情怀,秉承“立德修身、笃学尚行”的校训,以培养适应乡村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上得来”的小学教师为己任,积极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科研及教学成果丰硕,科研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1项、省社会艺术科学规划项目2项、省教育厅项目6项、校级课题8项;获国家专利3项;出版著作4部,教材5部(其中1部获云南省高校优秀教材);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课程建设方面获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项,入选云南省一流课程重点培育项目2项,2022年美术学专业获批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民族传统技艺》课程团队获第七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被学习强国平台报道;《澜沧江流域世居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项目正在建设中;2022年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云南省版画创作研讨会暨云南版画回顾展;1名教师受聘为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专家;2名教师被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项目录取。8名教师获教育部“1+X”器乐艺术指导职业培训师资格证书和考评员证书,1人受聘教育部“1+X”器乐艺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学院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立项7项,现有校级教学团队3个,有云南省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音乐学专业现有云南省一流课程重点培育项目1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校级课程思政重点培育项目2门。

学院注重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相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级比赛,作品在各级展、演、赛中频频入选、获奖,累计达百人次。其中,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中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2名,优秀奖2名,获指导教师奖9人次;获第五届云南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作品推荐展示活动校园歌曲二等奖1项;2022年12月我院学生李朝亮等同学参与拍摄音乐思政MV《青春飞扬的歌》2022年12月26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15分钟;我校师生合唱团获得临沧市建党100周年歌咏比赛一等奖,并在学习强国演播。130名学生获得“1+X”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参加省级美术作品展览30余人次,地市级美术作品展览100余人次。

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当地民艺活动,为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做出了一定贡献。

(1)美术学专业

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备美术学科扎实的文化艺术修养、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能为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具备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技能,懂得现代教育理念,具有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从事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培养具备对民族民间美术进行挖掘、传承和保护的能在事业单位、大众传媒、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素描、色彩、水彩、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设计基础、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书法与篆刻、墙体彩绘实践、民族传统技艺、乡土材料创意与表现等;专业理论课程:中外美术史、透视学原理与实践、艺用解剖与实践、艺术概论、美育概论、云南民族民间美术等;教育类课程:普通话、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教师职业素养、小学美术教学案例研究与实作训练、艺术课程标准与美术课例评析、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中小学美术教师;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美术人才等。

(2)音乐学专业

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音乐学专业于2002年招收专科生,2019年招收音乐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立足学校定位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实施“一专多能,多元化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建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拥有一流的硬件教学场地及充足、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教师高级职称占比70.6%,科研及教学成果丰硕,教育部“银龄计划”项目实施成效突出,是教育部“1+x器乐艺术指导职业资格证书”试点专业及考核站点。

本专业适应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热爱教育事业,勤奋进取,具有真挚的教育情怀和良好的师德师风,掌握扎实的音乐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和发展潜力,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立足滇西,面向云南,服务边疆的基础教育发展“会弹、会唱、会跳、能讲、能指、能演”的“三会三能”的合格小学音乐教师。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主要开设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声乐、钢琴、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本土民间歌舞乐研学、自弹自唱、中国乐器演奏、台词正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基础课:基础乐理、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钢琴即兴伴奏等;教师教育类课程:普通话、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教师职业素养、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艺术课程标准与音乐教学课例评析、音乐教学技能训练、音乐微格教学、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音乐教师礼仪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中小学教师;企业、事业单位音乐人才;大众传媒音乐人才;文化艺术管理岗位。

(十二)航空与轨道交通学院

航空与轨道交通学院为我校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民航强国”战略,紧紧围绕云南省“三个定位”战略目标和临沧市“三个示范区”建设,聚焦西南地区空中乘务、民航运输服务和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等现代高端服务领域人才需求而组建的二级学院。

学院现有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1个本科专业和空中乘务、民航运输服务、高速铁路客运服务3个专科专业,在校生370余人。学院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博士学历1人;4名教师获“民航客舱乘务服务技能教员”资格,4名教师获“1+X民航空中服务教员”资格,双师资格教师比例达到80%,多名教师在航空服务、旅游和铁路运输行业有丰富的从业经历,另有企业行业一线产业导师数名。学院建有737-800模拟客舱、安检实训、分检值机系统、票务销售、形体礼仪等实习实训室;通过以色列贷款在建安检实训室、空乘模拟乘务舱实训室、形象设计室、高铁模拟乘务舱实训室。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平台,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服务于航空服务及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过与云南机场集团、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北京中航未来、厦门高崎机场、海口美兰机场、临沧机场等深度产教融合,实行学院与企业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形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

近年来,毕业生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厦门高崎机场、广西桂林机场、海口美兰机场、昆明地铁、天津地铁以及云南省各地州机场、高铁等单位实习就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

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养,具有良好形象气质和职业素养,掌握航空服务学、艺术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航空业有关政策和法规,熟悉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流程和要求,掌握空中乘务、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安全检查、地勤服务等专业技能,具备职业需要的外语水平、信息素养、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在航空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民航乘务员和民航安检员及民航地勤等相关工作,也可从事相关行业的外事接待、人事、秘书、公关礼仪、大型会展等管理与实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以艺术学、管理学和航空服务学为学科基础,同时兼备管理和艺术两类培养属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艺术学、管理学和航空服务学的基础理论上,接受航空服务、文化艺术、商务管理、应变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升训练,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航空服务艺术、综合管理艺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要开设课程:艺术学概论、中国民航概论、民航商务运营管理、实用心理学、舞蹈与形体训练、普通话正音与民航播音艺术、民航服务礼仪、民航服务英语、民航客舱设备操作与管理、民航客舱服务与管理、民航法律法规基础、民航机场地面服务、民航客舱安全管理。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在国内和国际各航空公司从事乘务、安检、值机、VIP服务、航空票务、邮轮海乘、高铁乘务等工作,也可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外事商务接待、行政管理、培训教员以及旅游等相关工作。

五、学校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学府路2号

邮 编:677000

联系电话:0883—8882659、3088255

学校网址:http://www.wynu.edu.cn

六、二级学院联系方式

教师教育学院 0883-8882112

文学院 0883-8888527

数理学院 0883-8882637

亚洲微电影学院 0883-8888615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 0883-8882648

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 0883-8880269

管理与经济学院 0883-8883680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0883-8882609

外国语学院 0883-8882691

体育学院 0883-8880341

艺术学院 0883-3086968

航空与轨道交通学院 0883-8882279

来源:http://zjc.wynu.edu.cn/info/1022/3315.htm

我要咨询或发布信息 | 编辑:yangying | 阅读:
热门培训课程
热门培训课程
热门评论